大青褶伞

Chlorophyllum molybdites

(G. Mey.: Fr.) Massee 1898

简介

大青褶伞是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有分布的一种中大型伞菌。它常见于田地、草地等环境,外貌朴素,然而是有毒的物种。

形态特征

大青褶伞和一般的伞菌一样,拥有菌盖和一个中生的菌柄。它的菌盖上有褐色鳞片,其本质是幼年包裹着菌盖的一层保护膜,随着菌盖的开展被撕裂成块状鳞片,因而鳞片的形态和环境湿度有很大关系——环境湿度越低,保护膜越脆,越容易裂成小块。大青褶伞的鳞片形态可以从一整块变化到细密的小块。它的菌柄上有一个较厚的菌环,老化后菌环有时会完整地脱离,并套在菌柄上,可以像戒指一样上下移动。另外,菌柄基部受伤后会变红褐色。
大青褶伞的孢子印是绿色的,菌褶成熟时也会被孢子染成绿色调(注意:幼年大青褶伞的菌褶白色)。这种颜色的孢子印在伞菌目中独树一帜。

形态概述:大青褶伞的菌褶离生,幼年呈白色,成年后会带有铅绿色至青绿色调;它的孢子印呈绿色,成熟菌褶带绿色调正是因为被成熟孢子染色了;有一个双层,较厚的菌环菌柄表面光滑无鳞片,菌柄基部菌肉受伤会变红褐色调;菌盖白色,表面有褐色片状鳞片。

参考描述

担子果中等至大型,伞菌状。
菌盖:幼时半球形至扁半球形,后期平凸或近平展,有时菌盖中部有一钝凸起。直径(5)8-17(25)cm,白色至近白色。幼时菌盖表皮膜状结构褐色或浅褐色,随着菌盖开展逐渐裂开成为鳞片,鳞片褐色、浅褐色至褐紫色,形态变化大,中部鳞片大而完整,四周的鳞片逐渐变小而稀疏,有时不存在小鳞片或小鳞片脱落。
菌肉:白色,软,肉质。干后有芳香气味。菌柄基部的菌肉,伤变粉红色至红褐色。
菌褶:离生,宽,不等长,较密。初期白色,后期变浅绿色、绿褐色、青褐色等色调,干燥后呈绿褐色、深蓝绿色、深灰绿色、淡青灰色等色调。褶缘有粉粒。
菌柄:长10-18(28)cm,直径0.8-1.5(2.5)。中生,圆柱形至近圆柱形,基部略膨大,偶尔膨大至球形。白色、污白色至浅灰色,纤维质,中空,菌环以上光滑,菌环以下有白色纤毛。
菌环:发育完全,上位,膜质,双层,厚,可以整个脱落,并在菌柄上上下移动。上侧白色,下侧褐色。
担孢子:8.5-13×6-9μm。侧面观宽杏仁形,腹面观近卵形,顶端有平截芽孔。壁厚,光滑。KOH中透明至浅橄榄色,类糊精质。
担子:27-36×(9.5)11-14(16)μm,4孢,棒状,薄壁,无色透明。
囊状体:褶缘囊状体存在,21-40×(9)13-21,棒状(末端膨大)。侧生囊状体无。
锁状联合:无。
盖表皮:鳞片由子实层状排列的细胞构成。盖皮平伏型(cutis)。
其他:菌肉蘑菇味。担子果各部位遇KOH无反应。

生态分布

大青褶伞是腐生菌,生活在土壤上,在草地、田地、路边绿化带、花盆、堆肥等环境都有可能出现。一般群生或散生,或排列成蘑菇圈,很少单生。
大青褶伞最常出现在夏季,一般6-10月份。南方一些省区也可以早至4月,晚至12月出菇。
大青褶伞在我国集中分布在华南地带,城市中尤为常见,如广东、安徽、海南、香港等,在山区较少见。上海、江苏等地接近其分布范围的最北界限。
全球范围内,它广泛分布在除了南美洲和南极洲以外的大洲。

毒性

大青褶伞能引起非常严重的胃肠炎型中毒,尽管不致死(目前未见任何官方报道致死案例,一些资料称“致死率高”是没有依据的),但有时被划分在剧毒类群当中。主要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食用后一般2-3小时内出现症状。
一般认为,大青褶伞的毒性属于胃肠炎型,实际上其中毒常还会伴随着血相异常、肝脏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等,但不占主导。
大青褶伞是我国南方造成中毒最多的蘑菇之一,因为它体型大、外形肥美、广泛分布、样貌平平无奇而骗过了许多人。仅2019-2021 年在中国就引起至少275 起中毒事件,造成560人中毒。另外,在一些省份分布有相似的食用菌,这也可能是一些人心安理得地将蘑菇吃下肚的原因。
少数人食用大青褶伞后无明显症状。

建议治疗方式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无特效药,误食后尽快就医,进行催吐、洗胃、导泻、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措施。通常需要在ICU治疗,若治疗及时一般预后良好。

毒素

Mina Yamada et al. 2012报道从大青褶伞子实体中分离出剧毒蛋白质青褶伞素(dubbed molybdophyllysin)且这种毒素和一些食用菌中含有的金属内肽酶具有高度同源性。除此以外,分别有2种和4种甾醇类化合物从大青褶伞的子实体和菌丝体中被分离出来(龚庆芳等,2010),但这些化合物的毒性并未被证明。
一些资料称大青褶伞“内含肝脏毒素、神经毒素、胃肠毒素和溶血四种毒素”,是没有依据的。

相似物种

该物种样貌近似于部分可食用蘑菇,如大环柄菇属Macrolepiota,区别在于大环柄菇属的菌柄一般或多或少有花纹,菌褶白色或淡黄色,孢子印色淡;而大青褶伞菌柄光滑无花纹;菌褶成熟后绿色,孢子印绿色。
幼年可食用的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鸡腿菇)菌盖表面的鳞片翘起翻卷,似睫毛状,成熟菌褶黑色并会融化成黑色墨汁,且幼年菌盖长椭圆形(而大青褶伞近卵圆形)。另外,毛头鬼伞通常分布更靠北方,在华北地区更为常见,而大青褶伞分布于华中、华东、华南等地区。在上海地区,两者均有分布。
初学菌物分类学者容易将大青褶伞与鹅膏属Amanita物种混淆。区别在于鹅膏属物种的鳞片形态虽然多样,但几乎不会有大青褶伞这种扁平片状的褐色鳞片;大青褶伞的成熟菌褶和孢子印绿色调;大青褶伞没有菌托,而部分鹅膏属物种具有菌托;大青褶伞有双层厚实的菌环,能在菌柄上上下移动,而鹅膏属的菌环通常单层,许多物种菌环易碎;大青褶伞常见于草地、花坛、绿化带等环境,而鹅膏属物种一般需要和树木形成共生关系,多见于森林或有树的草地上。

分类学历史

大青褶伞在形态上是很典型的环柄菇类真菌:拥有菌环;菌盖上有鳞片;菌褶离生;腐生的习性;等等特征都符合环柄菇类真菌。唯独其绿色的孢子印和成熟后绿色的菌褶,与其他环柄菇的白色孢子印和白色菌褶格格不入。因而,最早大青褶伞被置于环柄菇科下单独的一个属,即青褶伞属Chlorophyllum,而其他所有的环柄菇都置于环柄菇属Lepiota中。Chlorophyllum一词由chloro-(绿)和-phyllum(叶片,这里指菌褶)构成,这里指其成熟菌褶呈现绿色。
二十世纪以来,系统发育学和分子生物学兴起。当人们以DNA的角度重新审视环柄菇类时,发现它们与蘑菇科的关系非常近,因此整个环柄菇科都被合并到蘑菇科中。同时,原本的环柄菇属也被拆散成了十几个小属。研究表明,一些拥有白色孢子印,原本被放在环柄菇属中的物种,其实与大青褶伞非常接近,故而这些物种被转移到了青褶伞属,即便它们的菌褶并不呈现青色调。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孢子印的颜色在一些具体类群的分类中可能不是特别重要的特征。
2018年,在我国海南省及南非等地区发现了第二种菌褶呈现绿色的青褶伞属物种——古热带青褶伞C. palaeotropicum

图片


不同生长阶段的大青褶伞。


大青褶伞的青绿色孢子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