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氏鹅膏Amanita oberwinklerana
Zhu L. Yang & Yoshim. Doi
基本信息 | - 通用中文名Chinese name:欧氏鹅膏
- 拉丁学名Scientific name:Amanita oberwinklerana Zhu L. Yang & Yoshim. Doi
- 属Genus:鹅膏科Amanitaceae
- 属Genus:鹅膏属Amanita
- 分布Distribution:南方广泛分布:江苏、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
- 有分布的省区Provinces:*暂无信息*
- 生态Ecology:*暂无信息*
- 置信指标Confidence:★★★
|
介绍部分
简介:Index Fungorum显示学名为
A. oberwinkleriana不同文献记载中本种的食毒性
文献名称 | 食毒性 | 原文描述 |
中国毒蘑菇名录 | 有毒 | 鹅膏毒肽、鬼笔毒肽 (陈作红等 2003;王玉玲 2011); 溶血型、肝肾损害型、呼吸循环衰竭型(潘学仁等 2012) |
涉及到该物种的相关文献
(能证明该种在我国有分布的文献)
- 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 2016. 陈作红、杨祝良、图力古尔、李泰辉编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 Mushroom Poisoning Outbreaks - China, 2021, 2022. Haijiao Li et al.. China CDC Weekly    
- 中国西南地区常见食用菌和毒菌, 2021. 杨祝良、吴刚、李艳春、王向华、蔡箐编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 The family Amanitaceae: molecular phylogeny, higher-rank taxonomy and the species in China, 2018. Cui, Y.-Y., Cai, Q., Tang, L.-P., Liu, J.-W., & Yang, Z. L.. Fungal Diversity, 91(1), 5–230.    https://doi.org/10.1007/s13225-018-0405-9
- 中国热带真菌, 2010. 吴兴亮、戴玉成、李泰辉、杨祝良、宋斌. 北京:科学出版社    
- 车八岭大型真菌图志, 2017. 李泰辉、宋相金、宋斌、张朝明. 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    
- 中国毒蘑菇名录, 2014. 图力古尔,包海鹰,李玉. 菌物学报33(3):517-548    
物种描述
以下描述摘自相关参考文献,不一定完全反映物种真实形态,可能存在文献过时、描述错误或者描述片面等情况
文字识别时可能有纰漏,描述若与参考文献原文有出入以原文为准
外文描述的参考翻译系网站管理者的个人翻译,仅供参考,具体以原文为准
描述1 描述来源:车八岭大型真菌图志类型:简短的描述(摘录自图鉴等,请注意甄别描述真实性)
描述原文:
076 欧氏鹅膏
Amanita oberwinklerana Zhu L.Yang & Yoshim. Doi
菌盖直径 3~9 cm,初半球形,渐平展,成熟后边缘常翻起,白色至有时米黄色,光滑,或具 1~3 大片白色、膜质菌幕残余,湿时稍黏。菌盖边缘平滑。菌肉白色,伤不变色。菌褶离生,白色,老时乳白色至浅黄色,稠密,短菌褶近菌柄端渐窄。菌柄长 5~8 cm,直径0.5~1.6cm,近圆柱形或向上稍变细,白色,光滑或被白色纤毛状小鳞片,内部实心至松软,白色,基部近球形,直径 1~2 cm。 菌托浅杯状,白色。菌环上位,白色,膜质,表面有辐射状细沟纹。担子 30~55x9~14μm,棒状,多具4小梗。担孢子16~11.5x5.8~9.6μm,椭圆形至宽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淀粉质,无色,光滑,薄壁。
生境|长于壳斗科等植物林中地上。
讨论|湖南、广东、四川、云南等地有分布。南方常见毒蘑菇,“白毒伞’种类之一。毒性较强,能引起肾衰竭。
库中图片 0 张
无图片
本词条的创作得到了共同创作者 龙栩川 的帮助。
感谢共同创作者整理物种列表、撰写内容、提出修改意见或回答专业性问题!
标签:[无]
上次编辑:-
物种编号:239
Revised:false
本页向外链接的参考文献:总计 9 条链接(含重复)
重定向至本页的页面:总计 0 条链接
©菌物志Myco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