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鳞环柄菇Lepiota ianthinosquamosa
Pegler 1983
基本信息 | - 通用中文名Chinese name:暗鳞环柄菇
- 拉丁学名Scientific name:Lepiota ianthinosquamosa Pegler 1983
- 属Genus:蘑菇科Agaricaceae
- 属Genus:环柄菇属Lepiota
- 分布Distribution:云南
- 有分布的省区Provinces:云南省
- 生态Ecology:秋季单生于林中地上。
- 营养类型Nutrition Mode:腐生Saprotrophic
- 置信指标Confidence:★★★
|
介绍部分
简介:该种的主要特征是担子果小型至中型;菌盖白色,被暗紫色至紫黑色丛毛状鳞片,鳞片的排列向边缘变稀疏;菌柄具环状或带状鳞片;担孢子长椭圆形,较大,上脐部凹陷,盖表鳞片呈毛状排列,末端细胞五明显分化,锁状联合存在于担子果各部位。
涉及到该物种的相关文献
(能证明该种在我国有分布的文献)
- 中国真菌志 第52卷 环柄菇卷(蘑菇科), 2019. 杨祝良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物种描述
以下描述摘自相关参考文献,不一定完全反映物种真实形态,可能存在文献过时、描述错误或者描述片面等情况
文字识别时可能有纰漏,描述若与参考文献原文有出入以原文为准
外文描述的参考翻译系网站管理者的个人翻译,仅供参考,具体以原文为准
描述1 描述来源:中国真菌志 第52卷 环柄菇卷(蘑菇科)类型:完整全面的描述(摘录自专著、论文等)
描述原文:
暗鳞环柄菇 图33
Lepiota ianthinosquamosa Pegler Kew Bull. Add. Series 9: 389,fig. 75/j-m, pl.12c,1983.
担子果小型至中等。菌盖直径4~5cm,扁半球形,中央稍凸,白色,被近平伏的暗褐、黑褐至暗紫色丛毛状鳞片,向边缘渐稀;边缘无条纹。菌褶离生,白色,密,以间膨大,宽达 0.4~0.7cm。菌柄长7cm,直径 0.6~1cm,近圆柱状或向上稍变细。部灰白色、近光滑,下部密被与盖同色的绒毛状鳞片,中空。菌环不明显、易消逝。菌肉白色,中部厚达 0.3 cm。气味令人不愉快,味道稍具淀粉味。担子 22~32x6~8μm,窄棒状,具4孢梗,稀具2孢梗。担孢子 7.5~10.5x3~4.5 μm[Q=2.00~2.86,Q=2.36±0.32],侧面观长椭圆形,上脐部凹陷,背腹观椭圆形;无色透明,光滑,壁略厚,类糊精质。褶缘囊状体 20~30x6~14 μm,圆柱状至棒状,有时中部收缩呈近葫芦形,常密集排列成不育褶缘;无色,稍厚壁。侧生囊状体阙如。盖表鳞片由毛状排列的菌丝组成,但菌丝在生长过程中常倒伏,末端细胞 50~80x6~16 μm,近圆柱状或窄棒状,无明显分化,基部不具棒状短细胞,略厚壁,具紫色胞内色素。锁状联合存在于担子果各部位。
生境:秋季单生于林中地上。世界分布:美洲和亚洲热带地区。模式产地:美洲(加勒比海地区)。
研究标本: 云南:勐腊,勐仑,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海拔 650 m,1989年10月17日,杨祝良717(HKAS 22129)。
讨论:暗鳞环柄菇L.ianthinosquamosa的主要特征是担子果小型至中型,菌盖被暗紫色至紫黑色鳞片,菌柄具环状或带状的鳞片,担孢子长椭圆形,较大,上脐部凹陷,盖表鳞片呈毛状排列,末端细胞无明显分化;锁状联合存在于担子果各部位。
暗鳞环柄菇菌丝横隔上有锁状联合,担孢子上脐部凹陷,这些特征与绒鳞环柄菇细的其他种不同。
库中图片 0 张
无图片
标签:环柄菇类真菌 上次编辑:-
物种编号:49
Revised:false
本页向外链接的参考文献:总计 2 条链接(含重复)
重定向至本页的页面:总计 0 条链接©菌物志Myco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