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栗色环柄菇Lepiota subcastanea
J.F. Liang & Zhu L. Yang 2016
基本信息 | - 通用中文名Chinese name:近栗色环柄菇
- 拉丁学名Scientific name:Lepiota subcastanea J.F. Liang & Zhu L. Yang 2016
- 属Genus:蘑菇科Agaricaceae
- 属Genus:环柄菇属Lepiota
- 分布Distribution:我国西南地区:西藏、香港(《中国真菌志》),广东(Jun F. Liang 2016);我国东北地区:吉林省也有分布(《中国真菌志》)
- 有分布的省区Provinces:吉林省,西藏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
- 生态Ecology:夏秋季单生于杜鹃属Rhododendron物种或者阔叶林下灌木丛或草丛地上。
- 营养类型Nutrition Mode:腐生Saprotrophic
- 置信指标Confidence:★★★
|
介绍部分
简介:该种隶属于距孢环柄菇组sect.
Stenosporae。主要特征是担子果颜色较暗,菌盖和菌柄下部被大量暗黄褐色至褐色(原始描述中用”芥末褐色“形容)鳞片;菌盖中部有凸起;菌柄触摸后常变橙褐至红褐色;菌褶白色至乳白色,离生;菌环容易脱落;担孢子麦角形或近三角形,有明显延伸的距,非类糊精质;褶缘囊状体近葫芦状,棒状或窄棒状;菌盖鳞片末端细胞常向顶部渐窄。
相似物种
同组的其他物种的孢子通常都或多或少有类糊精质反应,如栗色环柄菇
L. castanea和红斑环柄菇
L. erythrosticta有强类糊精质反应,而黄褐环柄菇
L boudieri和橘褐环柄菇
L. mandarina有弱类糊精质反应。
L. alopochroa和栗色环柄菇与本种相似,它们和本种的区别(除了后者的孢子有强类糊精质反应外)是前者具有茶褐色至锈色的菌盖以及较短的担孢子和担子,后者的担子果颜色更鲜艳,菌盖鳞片末端细胞近圆柱形,顶端钝圆,向顶部很少变窄。
L. cingulum的菌盖上有粉褐色的绒毛状鳞片,孢子更小,菌盖表面渐变窄的末端细胞更长。
L. pilodes子实体触碰后变橙色,菌盖表面绒毛状至天鹅绒状,孢子更小(7.2–10.2 × 3.2–4.2µm,本种(8)8.5-11(12) × (3)3.5-4.5(5)µm)。
分布地点
尽管该物种目前的报道较少,但鉴于它在吉林和香港两个纬度差异大的地方都有报道,这很可能是一个广布种。香港和西藏的样本序列相似性达到99%,香港和吉林的样本相似性为97%,这几者形态上很相似因此被处理成同一个种。
其他
该种在我国还记载有一个变种,即双孢变种var.
bispora J.F. Liang & Zhu L. Yang 2007,但似乎还没有正式发表。
涉及到该物种的相关文献
(能证明该种在我国有分布的文献)
- 中国真菌志 第52卷 环柄菇卷(蘑菇科), 2019. 杨祝良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 中国环柄菇属的分类学及该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兼论冠状环柄菇的群体遗传学, 2007. 梁俊峰.    
- Taxonomy and phylogeny in Lepiota sect. Stenosporae from China, 2016. Jun F. Liang. Mycologia 108(1): 56-69    https://doi.org/10.3852/14-192
物种描述
无描述
库中图片 0 张
无图片
标签:环柄菇类真菌 上次编辑:2023-04-09
物种编号:68
Revised:true
本页向外链接的参考文献:总计 7 条链接(含重复)
重定向至本页的页面:总计 0 条链接©菌物志Mycopedia